最近有朋友问我:“2025年在广州买房,还会不会遇到‘双合同’?”这问题挺实在的,毕竟前几年“双合同”坑了不少人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聊——2025年广州“双合同”还能存活吗?如果还有,风险和成本到底有多高?
一、2025年广州“双合同”还能存活吗?
先回忆下,“双合同”是咋来的?前几年楼市热,政府为了控房价出了“限价令”,要求新房备案价不能超过某个标准。但开发商觉得“限价”压缩了利润,就玩起“套路”:把一套房的总价拆成两份合同——一份是“购房合同”(按政府限价签),另一份是“装修合同”“车位合同”甚至“服务费合同”(额外收钱)。比如一套房实际卖500万,但备案价只能标400万,剩下100万就塞到装修合同里,让购房者多掏现金或者高息贷款。
不过这两年风向变了。2023年广州住建部门明确发文,要求开发商“明码标价、一套一标”,禁止以任何形式拆分房价;2024年更是联合市场监管、金融部门搞“穿透式检查”,重点查“双合同”“阴阳合同”。我查了下数据,2023年广州至少有7个楼盘因为“双合同”被通报,有的被暂停网签,有的直接罚了几十万。
那2025年呢?大概率是“难存活”。一方面,现在楼市整体降温,开发商更想快速回款,没必要为了多赚点钱冒被严查的风险;另一方面,监管技术也升级了,比如购房款必须进监管账户,装修款、服务费这些“额外合同”很难绕过资金监控。当然,不排除个别小开发商“顶风作案”,但主流市场肯定是不敢了。
二、还在玩“双合同”?这些风险够你喝一壶
假设2025年真有开发商偷偷搞“双合同”,购房者会踩哪些坑?
第一坑:贷款变难,首付暴增。比如总价500万的房子,拆成400万购房合同+100万装修合同。按30%首付算,购房合同首付是120万(400万×30%),能贷280万;但装修合同的100万,银行一般不给贷款(因为不算“房款”),要么你掏现金,要么得借消费贷、信用贷——可消费贷利率普遍在4%6%,比房贷高12个百分点,而且期限短(最多5年),月供压力直接翻倍。
第二坑:法律风险大,钱可能打水漂。2021年广州有个案例,购房者签了“购房+装修”双合同,后来开发商跑路,装修合同被法院认定为“规避限价的无效合同”,购房者想追回100万装修款,结果只拿回了60%。为啥?因为这种合同本身不合法,法律不保护额外收费部分。
第三坑:维权难,责任说不清。比如装修合同里写“精装交付”,但开发商用了劣质材料,你想维权——购房合同归住建部门管,装修合同归市场监管管,两边踢皮球;就算起诉,法院可能以“你明知合同拆分还签”为由,判你自己也有责任,最后只能吃哑巴亏。
三、算笔账:“双合同”到底多花多少钱?
咱们用具体数字说话。以广州一套总价500万的房子为例:
正常买房:首付30%=150万,贷款350万(按首套房贷利率4%算,30年等额本息月供约1.67万,总利息约251万)。
双合同买房:拆成400万购房合同+100万装修合同。购房合同首付120万,贷款280万(月供1.34万,总利息202万);装修合同100万如果走消费贷(利率5%,5年期等额本息),月供约1.89万,总利息13.4万。
看起来总利息好像少了?但注意——装修贷是5年期,每月要同时还房贷(1.34万)和装修贷(1.89万),前5年月供合计3.23万,比正常买房的1.67万多了近一倍;5年后装修贷还清,房贷还剩280万已还本金(约47万)=233万,月供1.11万。
算总账:正常买房30年总支出=首付150万+利息251万=401万;双合同买房总支出=首付120万(购房)+100万(装修首付)+房贷利息202万+装修贷利息13.4万=435.4万。多花了34.4万不说,前5年每月多背1.56万的债,压力直接拉满。
总结:2025年买房,别给“双合同”留机会
现在广州楼市监管越来越严,2025年“双合同”大概率是强弩之末,但个别小开发商可能还会偷偷摸摸。咱们买房时记住:
1. 看备案价!要求开发商出示《商品房明码标价牌》,上面的价格必须和购房合同一致;
2. 别信“装修款打折”“车位送优惠”这些话术,额外收费基本都是“双合同”变种;
3. 所有房款必须打进“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账户”,别转给私人或其他公司。
买房不是小事,多留个心眼,别让“双合同”毁了你的安居梦。
主营业务:银行房产抵押贷款、机构房产一二押、银行信用贷、垫资过桥、贷款到期续贷、中小企业融资、债务重组、电商贷、民间抵押、车贷
我们优势:广州市68家银行均有可做,可处理各类疑难杂症案件,主打安全0套路,0风险,高效快速,方案选择多。
财富热线:18928947807 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