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广州的朋友问我:“2025年如果用家里的宅基地房子做抵押,需要配偶签字吗?家里老人小孩算不算共有人?”这问题挺实在的,毕竟宅基地抵押涉及真金白银,弄不好容易闹家庭矛盾。今天咱们就结合广州最新政策、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,把这事掰开了说清楚。
一、2025年广州宅基地抵押,政策大方向没变
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:2025年广州宅基地住宅抵押的核心政策,和现在差别不大。为啥这么说?广州2023年出台的《广州市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到,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要遵循“房地一体”原则,也就是说房子和宅基地使用权得一起抵押。而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最新解读也强调,农村住宅抵押需保障“家庭成员基本居住权益”——这俩文件都是5年内有效的,2025年大概率延续。
那关键问题来了:抵押时配偶要不要签字?这得先搞清楚宅基地房算不算“夫妻共同财产”。广州基层法院20222023年的12起宅基地抵押纠纷里,有8起最后判定“即使房产证只写一方名字,只要是婚后建的房,就默认是夫妻共同财产”。举个例子,白云区某村的张大哥2018年建了房,房产证写自己名字,2023年拿房子抵押没告诉媳妇,后来还不上钱,媳妇直接起诉说“没我签字,抵押无效”,法院最后支持了媳妇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共有人没签字,抵押可能打水漂”。
二、配偶签不签字,关键看这3个细节
1. 房子啥时候建的? 如果是婚前建的,且能证明建房资金全是个人婚前财产(比如有银行流水、长辈赠与公证),那可能算个人财产,抵押时配偶不用签字。但广州90%的宅基地房都是婚后建的,毕竟结婚后家里才会攒钱盖房,这种情况基本跑不出“共同财产”的范畴。
2. 房产证写谁名字? 很多人以为“证上只有我名,我说了算”,但广州不动产登记中心2024年的新规明确:农村住宅登记时,要备注“家庭成员情况”。比如你家户口本上有配偶、孩子,登记系统里会自动标注“共有情况”。这意味着,就算证上没写配偶名字,系统里也记着是共有的,抵押时不签字就可能被认定为“无权处分”。
3. 抵押用途是啥? 如果抵押是为了家庭共同生活(比如给孩子治病、扩大养殖),法院可能倾向于“配偶知情”;但要是拿去赌博、个人投资,配偶不知情的话,抵押很可能被推翻。去年花都有个案子,丈夫偷偷抵押房子炒股亏了,媳妇起诉后,法院直接判抵押合同无效,银行只能找丈夫个人要钱。
三、家庭共有人权益,不只是配偶那点事
除了配偶,家里其他成员(比如父母、成年子女)算不算共有人?广州从化区2023年的一个案例很典型:李大爷家宅基地房是1998年建的,当时儿子小李刚工作,出了3万块钱。2023年李大爷拿房子抵押,没告诉小李,后来小李知道了,起诉说“我也是共有人”。法院调查发现,建房时小李的收入确实用于家庭共同支出,最后判定小李是“隐性共有人”,抵押需要他签字。
那怎么判断谁是“家庭共有人”?广州农业农村局给过标准:
户口在本村且参与建房出资的(包括出钱、出材料、出力);
虽户口迁出,但建房时是未成年人(比如孩子当时15岁,父母用家庭共同收入建房,孩子成年后也算共有人);
宅基地审批表上登记的家庭成员(批地时写了谁,谁就有份)。
简单说,只要你家盖房时,户口本上的人或者实际出钱出力的人,都可能是共有人。抵押前最好把户口本、建房出资证明翻出来,确认清楚,别等闹上法庭才后悔。
四、2025年操作建议:先沟通,再留痕
说了这么多,总结成3句话:
1. 先和家人商量:不管配偶还是父母子女,抵押前开个家庭会,把用途、风险说清楚。广州农商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我,现在他们做宅基地抵押,都会要求“所有共有人到场签字”,就算人在外地,也得做公证委托。
2. 留好书面证据:如果配偶确实不能签字(比如在国外),一定要签《同意抵押声明书》,按手印、写日期,最好找村委会或邻居做见证。之前有个案例,丈夫代签了媳妇名字,结果媳妇说“不是我签的”,最后鉴定笔迹,丈夫反而吃了官司。
3. 查清楚共有情况:抵押前可以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“不动产登记信息”,里面会标注“共有情况”和“家庭成员”。如果系统里没写,但实际有共有人,最好先去做“共有权登记”,把名字加上,避免后续纠纷。
最后提醒一句:宅基地房抵押本来就是“以房换钱”,但房子是全家人的安身立命之本,可别为了一时用钱伤了亲情。2025年政策再变,“保障家庭成员权益”的底线肯定不会变——先把家里人安顿好,再考虑抵押的事,才是最稳妥的。
主营业务:银行房产抵押贷款、机构房产一二押、银行信用贷、垫资过桥、贷款到期续贷、中小企业融资、债务重组、电商贷、民间抵押、车贷
我们优势:广州市68家银行均有可做,可处理各类疑难杂症案件,主打安全0套路,0风险,高效快速,方案选择多。
财富热线:18928947807 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