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几个广州的朋友在聊买房,其中一位想捡漏老城区20年房龄的楼梯房,结果问了几家银行,贷款最多只能批15年——原因是银行卡“房龄+年龄”双限制:他35岁,房龄20年,按“贷款年限≤50(房龄+年龄)”的算法,50(20+35)= 5,直接卡到只能贷15年(实际是银行内部更宽松的算法,但结果还是短)。这事儿聊着聊着,突然想起最近行业里传的“2025年广州可能取消房龄+年龄双限制”的消息,到底靠不靠谱?咱们今天就掰开了说。
现在贷款年限怎么卡?房龄+年龄双限制有多“严”
先搞清楚啥是“房龄+年龄双限制”。简单说,银行批房贷年限时,会同时看两个数:一是房龄(房子盖了多少年),二是你的年龄(申请贷款时的岁数)。比如广州很多银行现在执行的是“贷款年限≤(70房龄)”且“贷款年限≤(65年龄)”,两个条件取最小值。举个例子:
30岁的你买25年房龄的老房子,贷款年限是min(7025=45,6530=35)→ 只能贷35年;
45岁的你买30年房龄的房子,贷款年限是min(7030=40,6545=20)→ 只能贷20年;
最惨的是50岁买35年房龄的,min(7035=35,6550=15)→ 只能贷15年。
这导致两个问题:老房子(房龄20年以上)贷款难,年轻人买老房子也被卡年限(比如25岁买25年房龄的,贷35年看似长,但如果是30年房龄,直接砍到30年);接近退休的人(50岁以上)更惨,贷个10年8年,月供压力大到劝退。
2025调整信号从哪来?政策风向和市场数据
这个调整信号不是空穴来风。首先看政策风向: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”,住建部随后表态“要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,优化信贷政策”;广州本地,2024年一季度住建部门调研时,有银行代表提到“现行房龄+年龄限制对存量房交易影响较大”,暗示可能调整。
再看市场数据:广州二手房库存压力大——2023年底库存12万套,去化周期18个月,其中房龄20年以上的占比38%(链家数据)。但这些老房子里,能贷到20年以上的仅占15%(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内部数据),直接导致“老破小”成交占比从2020年的28%降到2023年的19%。银行也头疼:2023年广州个人房贷新增量同比降了22%,其中老房子贷款仅占新增房贷的11%,远低于新房的45%。政策调整,本质是激活存量房交易,给银行“找生意”。
取消双限制后,谁最受益?三类人要注意
如果真取消双限制,最直接的变化是:贷款年限可能只看其中一个条件(比如只看房龄≤40年,最长贷30年;或只看年龄≤70岁,最长贷30年),或者直接放宽总年限(比如统一最长30年)。谁会偷着乐?
第一类:买老房子的刚需。比如预算有限的小夫妻,想买老城区20年房龄的两居室,现在可能只能贷20年(月供8000),取消限制后能贷30年(月供6000),压力直接降25%。
第二类:接近退休的购房者。55岁的张叔想贷款买套养老房,现在只能贷10年(月供1万),调整后可能贷1520年(月供60007000),更现实。
第三类:置换群体。很多家庭想“卖老房买新房”,但老房因为贷款难卖不起价(比如20年房龄的房子,能贷款的买家少,成交价可能比同地段新房低15%)。老房流通快了,置换链条就活了。
调整背后:激活存量房,稳楼市的“小心思”
往深了说,取消双限制是“稳楼市”组合拳的一环。广州新房市场这两年靠“认房不认贷”“降首付”拉了一波需求,但二手房才是楼市的“晴雨表”——二手房流通慢,房东降价抛售,会拖累新房价格预期;二手房活了,业主卖了老房换新房,才能形成“老房→次新房→新房”的良性循环。
另外,银行也有动力。2023年广州个人房贷平均利率4.1%,比经营贷(3.5%左右)高,银行更愿意放房贷。但老房子贷款少,相当于“送上门的生意没接住”。调整限制后,预计能多放出15%20%的老房贷款(某城商行广州分行测算),银行利息收入也能涨一波。
现在的问题是,2025年调整是“确定取消”还是“可能优化”?据业内消息,大概率是“优化”而非“一刀切取消”,比如把“双限制”改成“单限制”(只看房龄或只看年龄),或者放宽系数(比如原来70房龄,改成80房龄)。具体细则可能2024年底前出台征求意见稿,想买房的可以先关注起来——尤其是盯着老房子的刚需,说不定明年就能捡个“贷款年限变长”的漏。
主营业务:银行房产抵押贷款、机构房产一二押、银行信用贷、垫资过桥、贷款到期续贷、中小企业融资、债务重组、电商贷、民间抵押、车贷
我们优势:广州市68家银行均有可做,可处理各类疑难杂症案件,主打安全0套路,0风险,高效快速,方案选择多。
财富热线:18928947807 戴